| |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于2013年3月7日获得国务院批复,是目前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也是河南省众多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区位于郑州市东南方向25公里,规划批复面积415平方公里,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可实现“铁、公、机”无缝衔接的综合枢纽。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新区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将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与模式创新,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建设成为一座联通全球,生态宜居、智慧创新的现代航空大都市。
2007年10月,为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区。2010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1年4月,根据中央编办批复精神,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为省政府派出机构。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以郑州航空港为主体,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标志着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正式起航。
2013年3月7日,中国政府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定位于: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国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机场,进一步发展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完善陆空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发挥航空运输综合带动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
提升航空港开放门户功能,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和陆空口岸建设,完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富有活力的开放新高地。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实验区空间布局,以航兴区、以区促航、产城融合,建设具有较高品位和国际化程度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
强化产业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延伸面向周边区域的产业和服务链,推动与郑州中心城区、郑汴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
重点发展具有临空指向性和关联性的高端产业,培育临空高端服务功能和知识创新功能,构筑中原经济区一体化框架下具有明显特色和竞争力的空港产业体系。
航空物流业:以国际中转物流、航空快递物流、特色产品物流为重点,完善分拨转运、仓储配送、交易展示、加工、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高端制造业:以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建设精密机械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终端、高端产品,推动周边地区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冷鲜食品、鲜切花等产业。
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专业会展、电子商务、航空金融、科技研发、高端商贸、总部经济等产业,打造为区域服务的产业创新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
以空港为核心,两翼展开三大功能布局,整体构建“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核领三区:以空港为发展极核,围绕机场形成空港核心区。以轴线辐射周边形成北、东、南三区。
两廊系三心:依托南水北调和小清河打造两条滨水景观廊道,形成实验区“X”形生态景观骨架。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形成三大城市中心:北区公共文化航空商务中心、南区生产性服务中心、东区航空会展交易中心。
两轴连三环:依托新G107、迎宾大道打造城市发展轴带,形成实验区十字形城市发展主轴。同时结合骨干路网体系形成机场功能环、城市核心环、拓展协调环的三环骨架。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东联西进,借势发展。加快推进枢纽体系、开放平台、营商环境建设,实现“一个突破口、三个层次”构想。
“十二五”期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逆势而上,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同比增长21%,年均增长4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亿元,是2010年的11倍,同比增长25%,年均增长61.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0亿元,是2010年的14.2倍,同比增长30%,年均增长6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5亿元,是2010年的18.4倍,同比增长39.4%,年均增长79.1%;进出口总额完成490亿美元,是2010年的3487倍,同比增长30.1%,年均增长411.1%,约占全省的67.4%以上。各项指标都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2.5亿元,同比增长13%,总量排名全市开发区第一,相比2010年年均增长38.8%,全市增量贡献率达到11.7%,全市占比达到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0.4亿元,同比增长13.6%,总量全市开发区第一,年均增长52.4%,全市增量贡献率达到27.3%,全市占比1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6.2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排名全市开发区第一,年均增长60.4%;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18.3%,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64.47亿元,其中民生支出45.13亿元,完成了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0%的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13%、13.6%、20%,分别排名全市第二、第一、第三,分别高于全省、全市4.9、5.6、6.3与4.6、7.6、8.7各百分点。
2016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已开通全货运航线34条(国际航线29条),客运航线187条(国际航线26条,洲际航线2条);旅客吞吐量2076万人次,全国排名由2010年的第21位跃升至第15位;货邮吞吐量45.7万吨,全国排名由2010年的第22位跃升至第7位。
2010年10月24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中部地区第1个、全国第13个获批的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5.073平方公里,2011年11月4日正式封关运行,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具有“四大功能”:综合保税区主要规划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作业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区;开展“九项业务”:重点发展保税加工、现代物流、服务贸易、保税研发、检测维修、保税展览、特色金融等产业,可开展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等业务。